由張俊彥教授(立正!)所主持的健康景觀研究室,長程研究目標在於對景觀、效益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後,進一步探索綠地景觀對於人類以及生物共同的效益最佳點何在?
本研究室頭頭是位樂意與學生互動、坐下來面對面討論的老師(如果你能成功在他行程間隙堵到人的話),他對於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抱持著開放的態度,鼓勵研究生採取積極思考與提問討論的行動。當然,如果你對於放風箏以及騎腳踏車抱有心得的話,他絕對鼓勵你將這些興趣與專業加以結合。
此外,本研究室與伊利諾景觀建築系的交流密切,每學期都有三到五位同學前往該系交換。該系蘇利文教授為本校 adjunct 教授,與張俊彥教授合開健康景觀設計課程。
以下,要進一步談到本研究室的理論性概念內涵,請欣賞下方這個有如神經細胞突觸一般細膩的架構圖,此圖由老大本人精心繪製還請各位看官疼惜。如圖內四大面向所示,本研究室有四大方向的好奇:首先是如何定性/定量景觀內涵?進一步,景觀與生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再來,心理健康跟景觀有什麼關係?以及,我們的生理現象原來也跟景觀有關,但要如何提出證據?
景觀效益研究室理論概念架構圖
為什麼以這四個主題作為我們探索的方向呢,首先,身為景觀領域的研究者,探索景觀內涵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只有對於景觀內涵進行更多的定性定量工作,實務工作者才有賴以依循參考的科學證據或原則,也才能對整個社會景觀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自然景觀頻譜分析
自然景觀碎形分析
接下來第二個部分:景觀和生態多樣性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自然景觀或人為景觀在生態系統中擔任怎樣的角色,也是我們感興趣的探討方向。若要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去描述景觀環境,通常會從生態歧異度與豐富度談起,也因此形成一門專業的「景觀生態學」,這也是多數景觀規劃專業中會談到的「自然景觀」概念。在這門學問裡,會用景觀的格局以及配置指標去評估一個景觀「是否夠健康、健全、自然」。
景觀生態結構分析
量化景觀結構技術
以 eCognition 數化景觀空拍圖的技術
探討不同研究範圍對於生態系統的預測力
談完對景觀的好奇之後,最終重要的好奇回到人的身上。如架構圖所示,第三與第四個部分,我們探討的是一個健康的景觀,對人們的健康之間又有什麼幫助?
自從1970年代起,大量的環境心理學研究者透過心理效益的角度談論健康景觀的效果。包括注意力恢復、壓力削減、偏好、心理產出、心流經驗、快樂等等,都有相當多的討論。
談到健康景觀對於慢性壓力的影響或者恢復效果,在研究的理論基礎上,有兩個理論受到廣泛的討論。得到最多關注的一項理論,是以有限的認知資源疲乏論述起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 ART),由凱普蘭夫婦(Kaplan & Kaplan)在1989年提出,另一個受到普遍引用的理論脈絡是由心理演化理論觀點而來,一般稱為壓力削減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由奧瑞克(Ulrich, 1981; Ulrich等人,1981)等人的論述為主軸,從同樣主張自然的恢復效果,重點在強調自然環境能改善壓力對生理的影響。
由此論述角度,近年來亦有不少研究證據顯示了健康的景觀對於人們的生理健康亦有相當大的影響或幫助。本研究室在景觀對於心理及生理的效益上,多年來發表了紮實的研究證據。
透過生理回饋記錄儀進行景觀反應實驗
現地進行的活動效益實驗